当前位置: 首页 > 旅游景点推荐 > 诸暨旅游景点(浙江诸暨6处绝美古村落,西施故里藏匿着最秀丽的古韵)

诸暨旅游景点(浙江诸暨6处绝美古村落,西施故里藏匿着最秀丽的古韵)

时间:2024-02-28 21:21:19阅读:

诸暨旅游景点(浙江诸暨6处绝美古村落,西施故里藏匿着最秀丽的古韵)

浙江绍兴,诸暨。

越国故地、西施故里,为古越民族聚居地之一、越王勾践图谋复国之所。

一起来看看最美的6处,你去过几个?

斯宅村位于诸暨市东南部,东部接嵊州市,东南毗东阳市,是一个典型的山里古村落。东白山群峰逶迤层层峦峦挤压到这里,稍稍松了口气,留下一片平缓狭长的溪地。村前一条小溪流过,在两岸苍翠林木的目送下,远远地去到山外的世界。

村口斯氏古居四字印入眼帘,溪流两岸散落居住的粉墙黛瓦住家,绝大多姓斯。百家姓上找不到的少有姓氏,在这里随意碰面就是。村落因唐末斯氏迁居至此开始营造,那时地名叫上林,诸暨称暨阳。传承至今延绵不断,斯氏后裔仍以“暨阳上林斯氏”自称。

斯宅以“千柱屋”而闻名于世,又名“斯盛屋”古屋正厅青石门额之上,用雅致的九叠篆体书写着“於斯为盛”当时家主斯元儒荣耀之情和寄托兴盛之感,仿佛浮跃眼前。自清嘉庆年间建造已200多年时光,梅兰竹菊四兄弟分院筑居,999根柱子,36小天井,处处呈对称之美,盛况如今依昔可见。类似一屋多院、兄弟同堂连住的大宅景象,在浙中山水间多处可见,聚族齐居,各家相对独立又以长廊相连,相互间走动均可“晴不见日,雨不湿鞋”

诸暨,十四都古村。

这是在西施故里,诸暨五泄景区一侧,深藏的一个美丽宁静古村落。在这里,十里荷塘,千柱屋,周氏宗祠,悠远的古韵风情,源远流长。

马鞍山古民居与周氏宗祠并称藏绿古建筑群。位于五泄镇南约二公里处,隶属五泄镇十四都村,始建于明朝贞德十五年,由周氏太公周廷琮独自到此定居,开始繁育周氏子孙,距今已有500年,繁衍24代子孙。十四都村为由原藏绿村、狮象村等合并而成,当年曾隶属藏绿乡,故也称藏绿古建筑群。

周氏祖宗有记载的可上溯到1000年前北宋时期的周敦颐,是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所以现在的十四都村的千柱古屋前长满了荷花,到6-7月来风景会更秀丽。

青山秀水必会孕育优秀人才,周氏宗族人才辈出,历代历朝进士、瀚林官员,以及院士、将军等不胜枚举。

藏绿千柱屋,可与诸暨有名的古建筑-斯宅千柱屋相媲美,迄今保存完好。

因建筑旁边山陵形似马鞍,故称"马鞍山古民居",共24个门堂,其中保存最完整的门堂为"谦吉堂","谦吉堂"为马鞍山古民居的主要组成部分。古民居的中央为门厅,为公共的用于举办婚丧喜事酒宴的场所。

另有"崇德堂"等其他门堂。

"谦吉堂"南面不远处的山坳里建有周氏宗祠,周氏宗祠建于340年前的康熙年间,在诸暨宗祠里规格最高、规模最大。

祠堂坐北朝南,正对的山坳呈畚箕形,朝向开阔,名曰金畚斗;背靠小山,名曰铁扫帚。

周氏祖宗可上溯到北宋时期的理学家周敦颐,以《爱莲说》闻名于世。藏绿周氏的古民居始建于500年前的明贞德年间,周廷琮独自一人从宁波姚江到此定居下来。

璜山镇,溪北古村落。

这个古朴的村落,青山如半月环绕,别有一幅宁静古朴的美好样子。

溪北村,依偎在吴峰山下,一座座古建筑就背靠吴峰山,面向龙泉江,以精美恢宏的13幢古民居建筑群落闻名遐迩,最大1幢有85房之巨,越中之地那些聚族而居的大宅家族生活,在这个村落里可窥视一斑。

在诸暨,有句谚语:“溪北人的屋,斯宅人的竹,浮塘人的谷”溪北村的古民居,气宇轩扬,雕刻精美,线条流畅,从屋檐到窗户,都无一不体现了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溪北古宅中,最为出名的两座房子分别叫新一堂和继述堂,占地面积总计达7000多平方米,分别建成于清嘉庆和道光年间,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

新一堂古建筑规模最大,这座由溪北徐姓第四代徐宁建于清乾隆末或嘉庆初的古民居,有大小房间85间、大小天井24个,屋柱778根,总占地面积4602平方米。从宅院规模可见当初人丁之兴旺。台门全用青石凿制,正门宽大,内设二门,下为穿堂,上为门楼。

继述堂,建筑工艺尤为精湛,可谓是处处雕梁画栋,屋顶和檐口均布满了以民间传说为题材的雕花,寓教于画。或镂空雕花,或是平板花雕,无论是从题材的讲究还是精巧的工艺上来看,均是巧夺天工,让人叹为观止。

溪北古民居还值得一看的有孝义堂、德一堂、行五堂、燕翼堂、德馨堂、务本堂、聚智堂等。令人惋惜的是,原本溪北的古民居数量还要多,但于1941年4月被日军轰炸焚烧,13幢300多间房毁于一旦。还有一些陆续毁于火灾等侵害。如今剩下的十多幢古建筑,就更显珍贵。另村里还有小祠堂、彝叙学校、养政学校、恒山庙、伏虎亭、光寿亭等公共建筑。

在溪北古村落礼,这些遗存古宅的一砖一瓦,悠悠诉说着年年岁岁的故事,走进台门就仿佛与世隔绝,跨进门槛就感觉宅子内的温度低了下来。

次坞古村次坞村地处诸暨市北部最边缘的次坞镇。次坞村历史悠久,风光绮丽。古村落是俞氏家族的繁衍聚集地,唐宋时就迁到此处,诸暨俞氏的根都在这里。

黄泥山如一条巨龙,蜷伏在次坞村的后面,左边是如铃似螺的螺丝山,右边便是青青的檀树山。坐落于三面环山腹地的次坞古村,依缓缓爬高的山势而建,显得错落有致,古色古香。

旧时诸暨曾有民谚:“诸暨台门,要看大,到山林;要看精,到次峰。”次坞古建之美,由此可见一斑。

次坞仍保留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共有62处之多,有不少的古民宅、古井泉、古桥、古道、古渠等,交错布局,风姿独存。

百余米长的次坞老街有着典型的明清建筑风貌。漫步在次坞老街的石板路上,老宅、老街、老店……村落老街里的每个角落都是一幅古朴的风景画。抬头,或许就能看到极其漂亮的镂空马头墙,让你觉得不虚此行。

穿过古街,有层层相挨、白墙黛瓦的古民居群,在两条街巷的尽头,每栋风格和大小都不尽相同,次坞人称之为“中央宅”高耸的墙头,挑出的檐角,精美的牛腿,三进式的围合院落,融合了浙江以外福建、安徽两地的建筑风格。

古村落里,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外新屋,三进七开间,面积约1200平方米,为晚清次坞乡村教育家俞竞故居。屋内石窗和壁画甚为精美。

古村落里有荷花塘,呈正方形,面积仅百余平方米,却是次坞史上的名塘。荷花塘埂老屋,建于清嘉庆初年,距今已200多年,被称为“诸暨的月沼”另外,次坞古村落里还有俞凤池故居、七马头宅、吉宅、福宅等均是重要的清、民国时的建筑,值得探访。

诸暨,同山镇边村。

这个貌不惊人的村庄里藏着一座古建筑瑰宝边氏宗祠,其建筑营造技艺中的木雕部分在东阳木雕如火纯青的浙中一带也是首屈一指的,而最为壮观的是祠堂中的那座古戏台。

边村始建于南宋,有八百年的历史。村里珍国九年《暨阳同山边氏宗谱》四十一册,是追溯边村历史的宝贵资料。此版宗谱在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都有收藏。

“边姓源于商,百家姓为陇西郡,本族来自河南。始祖仪三公上六代祖边英为北宋郡马,五代祖边肃为工部尚书,其父应隆公护驾南宋康王定都临安,后居松门。始祖心喜山水,见本源清秀,逐定居本源。历八百余年,繁衍后裔已卅代,江南边氏多出于本源,现有聚居村落十余个,人口逾二万,后裔遍布全球”,“边村素有‘一里三大桥,十庙两祠堂’之美誉。

祠堂中的那座古戏台,尤其让人觉得壮观,金碧辉煌的鸡笼顶藻井犹如天外星河般捉摸不定,又像在展示一个超脱尘世的神仙世界。

据悉,边村边氏创基之始祖是边谨。边谨大约生于1164年,宋光宗朝仕承奉郎,他卒于1225年。1222年他虑遗绪失传,征寻经理往牒,修宗谱,并请魏了翁作序。固知,边村建村时间不应晚于1222年。

诸暨,杨家楼古村。

杨家楼村有天佑寺、天元塔、南屏山,还有状元街、朝南街、衙里井、中央墙弄,仰山房.无处不在诉说着它当时的辉煌。

当地流传甚广的是天佑寺和天元塔的传说。香火旺盛的寺庙从朱明王朝下来,都被附近的百姓所推崇。说起天元塔,其中还有个有趣的传说:当时杨氏先祖来这地方定居传承,此地三面环山,也就只有东边是开阔的平原,于是在这个方向建造宝塔一座,以全风水之势。

如今的天佑寺内,风光宁静,佛铃声清脆,在风中摇曳作响,闲暇有空时来此聆听梵音,也不失为洗涤心灵的一种方式。

而天元塔,更是杨家楼的突出象征,气势雄伟,外壁白净,轮廓明快清晰,远望玲珑,纤巧,近视巍巍、庄严,华盖般的塔尖直接蓝天。

不只是古寺高塔,散步在杨家村里,老宅、台门、宗祠,处处古韵静美。

长街长,回忆深。古村落的长街上,有着古老的风景,是杨家楼真正历史底蕴的呈现。

古村记独立整理自网络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0143424@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